李臨銘(1902—1959年),陜西省子洲人,中共黨員。1926年9月,李臨銘等組建成立了中共寧夏第一個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李臨銘任書記。李臨銘,1924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9月,李臨銘等受黨指派到馮玉祥部國民軍聯軍在蘭州的軍事政治學校學習,途經寧夏城(今銀川市)時,與賀維新等人留下,同國民軍聯軍中的中共黨員馬云堃等人建立了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李臨銘任書記。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李臨銘到陜西定邊,建立了中共定邊縣支部,任支部書記。1928年3月被捕入獄,5月獲釋,之后與黨組織失去聯系。1957年他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8月病逝。1986年12月,黨組織為他平反。1926年9月,為了擴大中國共產黨在國民軍聯軍中的力量,時任國民軍聯軍第二師劉郁芬部政治處負責人的共產黨員錢崝泉赴陜北與陜北黨組織取得聯系后,帶領李臨銘、牛化東、呂振華、王兆卿等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30余人赴蘭州(途經寧夏)學習。這時國民軍聯軍正分批經過寧夏開赴陜西,急需加強寧夏工作,支援部隊過境。為此,錢崝泉應駐寧國民軍聯軍中的黨組織要求,將李臨銘、賀維新、馬思然、陶振亞、郭維華5名中共黨員和一些進步青年留在寧夏開展工作。李臨銘與駐寧國民軍聯軍宣傳隊及中山日報社的中共黨員馬云堃、賈一中共同建立了中共寧夏第一個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李臨銘任書記,馬云堃做常務工作,賈一中負責青年團工作。特別支部共有7名黨員,其中3人負責黨的工作(工運、青運、國運各有1人負責)。為便于公開活動,他們同時建立了國民黨寧夏縣黨部,李臨銘兼任常務主任。特別支部和縣黨部同在寧夏城鼓樓上辦公。中共寧夏特別支部建立后,組織關系上先屬國民軍聯軍中的黨組織領導,1927年3月后,直屬中共陜西省委領導。
中共寧夏特別支部的建立,標志著共產黨在寧夏地區有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的開始。特別支部建立后,同國民軍聯軍宣傳隊緊密配合,主要以國民黨寧夏縣黨部的名義聯合開展活動;國民軍聯軍政治部抵寧后,又在政治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活動。在特別支部的組織和宣傳下,各軍政機關、學校、團體普遍建立了“列寧室”“中山俱樂部”,懸掛列寧和孫中山像,教唱《國際歌》,陳列各種進步書刊供群眾閱讀等。李臨銘還利用集市,教群眾唱《國際歌》,組織學生上街貼標語、發表演講、畫漫畫、演活報劇等。寒假時,組織青年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分析階級和階級壓迫的現狀與原因,樹立階級斗爭觀念,提高了廣大愛國青年的無產階級革命覺悟。
中共寧夏特別支部還充分利用節日、紀念日或重大事件,組織群眾集會、游行,激發廣大群眾的反帝愛國熱情。1927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寧夏城舉行了盛大的群眾游行活動,國民軍聯軍政治部的伏龍在玉皇閣上向游行群眾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號召勞動群眾聯合起來,為人類解放事業而斗爭。游行中人們高呼口號,群情激昂,齊唱《國際歌》,表現了極大的革命熱情和團結的力量。晚上,舉行了燈火晚會,各街道張燈結彩,人們手執燈籠、火把,全城沸騰,人心振奮。5月30日,又舉行了紀念五卅運動的集會,憤怒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共產黨員肖明、伏龍等人自編自演了話劇《顧正紅》,當演到日本資本家殺害中國工人顧正紅時,全場群眾無比義憤,“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響徹云霄。
在中共寧夏特別支部的組織領導下,寧夏城工會、農會、商會、學生聯合會等群眾團體先后建立,這些群眾組織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覺悟。如以青年學生為先鋒,開展了反對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監督婦女放足、反對落后的社會習俗等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活動。還組織群眾控告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伸張正義,反對封建壓迫,進一步鼓舞了廣大群眾的革命斗志。
為了傳播馬列主義,培養革命骨干,李臨銘領導下的特別支部配合國民軍聯軍政治部在寧夏城舉辦了馬列主義訓練班。政治部主任、共產黨員劉伯堅親自為學員們講課,為中學和師范學校中的骨干分子傳播馬列主義理論和愛國主義進步思想。
1927年春,在中共陜甘區委的積極幫助下,國民黨陜西省黨部和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在西安創辦了中山學院,學院以“養成指導農民運動,辦理黨務及軍隊中的政治人才”為教學宗旨。該學院名義上是國民黨所辦,實則完全由共產黨領導。院長劉含初、副院長李子洲、教育長徐夢周等人都是中共黨員。為了給寧夏培養革命骨干,李臨銘從各中學選送進步青年袁金章、雷啟霖、李雨村、張子寬、劉廷棟等人到中山學院學習。這些青年后來都成了寧夏地區的進步人士和政協領導骨干。
1927年4月,正當北伐軍勝利進軍、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時候,蔣介石公開背叛革命,在上海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破壞了國共合作。9月,國民黨開始在寧夏地區進行“清黨”運動,中共黨員被驅逐,各群眾團體被解散,《中山日報》被查封。特別支部書記李臨銘等同志離開寧夏返回陜北定邊。大革命時期,在寧夏發展的共產黨員也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中共寧夏特別支部由此解體。
中共寧夏特別支部雖然只存在了一年多時間,但它在寧夏傳播了馬列主義,播下了革命火種,從此揭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寧夏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