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8月12日 毛澤東在瑞金召開的中央蘇區南部十七縣經濟建設大會上作題為《粉碎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著重說明經濟建設對支持革命戰爭、發展紅色區域的重大作用。報告指出:經濟建設的目的是為著粉碎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為著爭取物質上的條件去保障紅軍的給養和供給;為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由此更加激發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戰爭的積極性;為著在經濟戰線上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使戰爭得著新的群眾力量;為著鞏固工人和農民的聯盟,鞏固工農民主專政。報告提出:“我們要使人民經濟一天一天發展起來,大大改良群眾生活,大大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把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確切地建立起來。”報告還批評了將經濟建設與革命戰爭對立起來的兩種錯誤觀點,指出:那種認為在革命戰爭環境中沒有進行經濟建設的可能,要等戰爭最后勝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靜的環境,才能進行經濟建設的觀點是不對的;那種認為經濟建設已經是當前一切任務的中心,而忽視革命戰爭,離開革命戰爭去進行經濟建設,同樣是錯誤的觀點。只有在國內戰爭完結之后,才說得上才應該說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而在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發展了國民經濟,改良了群眾生活,無疑地就會極大地幫助擴大紅軍的工作,使廣大群眾踴躍地開向前線上去。假如我們爭取了上述的一切條件,包括經濟建設這個新的極重要的條件,并且使這一切的條件都服務于革命戰爭,那末,革命戰爭的勝利,無疑是屬于我們的。這篇報告和毛澤東一九三四年一月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所作的《我們的經濟政策》的報告,提出了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經濟建設的理論和政策。這篇報告的一部分以《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為題,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